|
|
|
編號 |
評論者 |
篇名 |
書報刊名 |
卷期總號 |
被評作家 |
被評作品 |
詳細書目 |
3
1 |
石廷宇 |
未能遺忘的「創傷」世紀──(1956─1959)洛夫在創世紀詩社時期的詩與詩論 |
第三屆臺大、清大臺灣文學研究所研究生學術交流會 |
|
洛夫 |
|
|
3
2 |
王國安 |
「理念」的「張陳」──陳冠學《第三者》研究 |
2012第二屆屏東文學學術研討會──陳冠學研究 |
|
陳冠學 |
第三者 |
|
3
3 |
白依璇 |
從世代差異論文化焦慮到認同危機的衍變:以《文學雜誌》與《現代文學》為例 |
第二屆臺大、清大臺灣文學研究所研究生學術交流會 |
|
白先勇 |
現代文學 |
|
3
4 |
王國安 |
「理念」的「張陳」──陳冠學《第三者》研究 |
2012屏東文學學術研討會:陳冠學研究論文集 |
|
陳冠學 |
第三者 |
|
3
5 |
吳承穎 |
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的特質──以賴和作品為例 |
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|
|
賴和 |
|
|
3
6 |
陳智德 |
冷戰局勢下的臺、港現代詩運動:商禽、洛夫、瘂弦、白萩與戴天、馬覺、崑南、蔡炎培 |
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:臺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|
|
瘂弦 |
|
|
3
7 |
劉紋綜 |
論賴和小說中的兩種形象──知識份子與「鱸鰻」 |
第四屆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研討會 |
|
賴和 |
|
|
3
8 |
蔡文斌 |
「美麗島」在美麗島:以詩〈臺灣〉、詩歌〈美麗島〉的傳播過程作為觀察 |
第二屆臺大、清大臺灣文學研究所研究生學術交流會 |
|
陳秀喜 |
臺灣 |
|
3
9 |
黃道明 |
從玻璃圈到同志國:認同形構與羞恥的性/別政治──一個《孽子》的連結 |
去國‧汶化‧華文祭:2005年華文文化研究會議 |
|
白先勇 |
孽子 |
|
3
10 |
嚴立模 |
陳冠學的臺語研究 |
2012第二屆屏東文學學術研討會──陳冠學研究 |
|
陳冠學 |
臺語的古老與古典、高階標準臺語字典(上) |
|
<< 最前頁 < 前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頁 > 最終頁 >>
|
|